日期:2020-01-02 15:53:25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52 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发生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从以要素投入增长规模扩张为主要推动力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带来的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重要驱动力,通过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有效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同时,通过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协调,从而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宏观经济目标间的均衡。
☞ 经济失衡的新特点要求转变宏观调控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总需求疲软与供给侧要素成本上升交织在一起,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发生历史阶段性变化,宏观经济失衡具有新特征。
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看,多方面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的结构性矛盾、实体经济内部供求间的结构性矛盾等叠加交织。需求疲软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与成本上升形成的潜在通胀压力并存,“双重风险并存”的特点使得传统的需求管理产生了严重局限。由于与“双重风险”所要求的总量政策方向相反,甚至互为代价,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不能继续集中作用于总需求。对于总需求管理而言,在“双重风险并存”的失衡条件下,既不能全面扩张(财政和货币政策双松),也不能全面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紧),进而供给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
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重点和宏观调控方式必须发生转变:一是必须根本转变传统的以总需求为宏观调控重心的格局,而转为以总供给为宏观调控的重心;二是必须根本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单一同方向的调控(针对总需求的全面扩张或全面紧缩),而转为“松紧搭配”的反方向政策组合,并且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松紧适度调整;三是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努力构建和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正在把改革创新不断推向深入的中国而言,制度变革本身就是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的一部分,体制机制的完善会对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有效性产生深刻影响。这一点尤其需要我们重点把握。
☞ 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转变传统的以要素投入、规模扩张为主要推动力的高速增长模式,使之转变为以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要推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首先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七大体系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既是构建七大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相应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亦成为宏观调控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
之所以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是如前所述,在以总需求管理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方式产生局限的情况下,需要调整为以供给管理为重点。二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并且主要体现为结构性矛盾。
上一篇:上一篇:11月份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 逆周期调控效果显现
下一篇:下一篇:海南 房地产调控仍是海南当前经济“三大压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