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时间:
- 浏览:97
- 来源:期货入门网
—— 2019年1月21日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凌 鸣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苏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安定。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 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20亿元,增长11.1%;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6亿元,同口径增长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7亿元,增长7.4%;
——进出口总额3541亿美元,增长12%;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05个百分点,为2.82%[①];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3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左右;
——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2.2%左右,提高0.5个百分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万元,增长8.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2.6%;
——城镇登记失业率1.7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力争完成省定目标;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定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在预期性指标中,有两个指标与全年目标存在差距: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2018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行业增长较缓,减弱了服务业快速增长的支撑力。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工业生产有所回暖,工业价格指数增长也明显快于服务业,导致工业增加值占比回升。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8%,较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没有变化,对经济增长仍将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稳中趋缓走势,全年为7.4%。主要是占限额以上零售额34%的汽车零售额全年下降7.5%以上,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幅2.9个百分点;电商销售增速放缓,预计互联网零售增幅较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减弱。此外,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的完成情况,还需要待省里核定。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稳中求进,全市经济保持稳健运行。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增长6.1%,总量连续六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4.3%。主导行业稳定发展,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达到10个,其中前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17万亿元,增长5.7%。有效投入持续优化。完成工业投资1102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比达77.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40.5%。民间投资保持活力,完成投资2949.3亿元,增长1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4.7%。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施,27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216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27亿元,均超过年度目标任务。消费需求不断扩展。文化、体验、旅游、健康等消费新热点加快培育,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增长12%;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苏州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奖励。老字号资源深入挖掘,78家“苏州老字号”企业获首批认定。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475亿元,增长14.8%。对外贸易保持稳定。中美贸易摩擦有效应对,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1.6%。贸易新增长点加快培育,服务贸易进出口达246亿美元,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5亿美元,市场采购贸易出口8.8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占比达到51.5%。
(二)坚守实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新兴产业跨越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新一代显示、高端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前沿新材料等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1.7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4%,占比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全年产值达51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7%。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实施,新增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5个,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44个,累计达262个,居全省首位;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资近370亿元,应用工业机器人近万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深入推进,差别化电价政策取得突破,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全面实施,为全市工业企业减税超5亿元。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3家企业获评省互联网平台“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4家企业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累计分别达15家和13家,总数均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市新增认定29家市级总部企业,累计达164家;新设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0家,累计超300家。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99家,其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5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38万亩,高标准农业比重达75%左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62名,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9家、家庭农场17家。
(三)坚持创新驱动,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建设创新创业名城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释放创新活力若干措施、加快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行动计划等一批政策相继出台。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152亿元,增长22.9%;落实重点创新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收138.8亿元,增长21.3%。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13人,累计达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31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壮大。全市通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的企业达4150家,全市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541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5万家,位居全省第一。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7%左右。创新载体加快完善。与知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苏州华为研发中心等加快建设,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落户我市。首批20家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授牌。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组建的18个专业性研究所有11个设在苏州。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累计达73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累计达50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1家,累计达90家。创新成果运用得到加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获批建设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821件,增长15.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22件,增长16.1%,居全省首位。
(四)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坚持“破”“立”“降”结合,全市共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作坊)1757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监测点)260家。年末全市商品住房库存量去化周期为11个月。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135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07家,列全国第五,募集资金2560亿元。全市实现降成本360亿元左右。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59.7亿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多证合一”“证照分离”“3550”改革不断深化,“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推行,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我市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等举措获国务院和省政府通报表彰。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52万户,总数达到155.96万户,居全省首位。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快构建。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0版加快编制,又有11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获批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新增3个省级开发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增至20家。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吴江综合保税区被新纳入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范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达26.8亿美元,增长15.2%。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二期列入中埃两国政府A类重点支持项目,印尼吉打邦农林生态产业园正式获批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苏州实施“四大工程”,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区域合作步伐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提速推进,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接、深化合作。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扎实开展,我市获评2017年全国东西部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苏州对口支援铜仁工作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工作首次“国考”中获得第一档次“好”的成绩。
(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狠抓生态环境整治。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开展全市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3.54万家,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气、水、土等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治气上,安排1256项重点治理工程,其中整治燃煤锅炉174台、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969项、完成扬尘治理项目521项。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治水上,安排81项“水十条”、99项太湖治理、46项阳澄湖生态优化重点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110.18亿元。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全市394个湖泊各级湖长基本到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6%,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6%,16个国考、50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68.8%和76%。治土上,制定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持续推进苏州溶剂厂原址等场地修复治理,整治太湖流域电镀企业342家。环境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坚持源头减量化、能力属地化、监管信息化“三化”并举,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新增危废焚烧处置能力8.58万吨、工业污泥处置能力49万吨。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351个、试点单位1891个。生态修复水平得到提升。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率低于50%。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市区新增及改造绿地350万平方米,全市新增成片造林7520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8.5%,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9%。
(六)坚持富民惠民,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城乡公共服务支出达1483亿元,增长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9%。36项民生实事项目取得明显惠民成效。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0.6万个。支持成功创业1.9万人,建成省级创业型园区3家、创业型街道(镇)18家、创业型社区(村)333家。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待遇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45元。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市统筹区已惠及51622人,基金支出2.45亿元。大力推进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市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数5534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因病致贫家庭生活救助长效机制。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养老服务模式,全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05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878张,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10家。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投用69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6.8万个。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积极推动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等筹建落地。文艺事业“311”计划扎实推进,苏州喜获“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72座,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建成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体检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新区医院投入使用;新引进境内外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26个,累计达53个。新增健身步道264公里,东园体育休闲公园正式开园,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启用。社会大局和谐有序。建成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大数据中心,苏州网格维稳经验获得全国推广。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狠抓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百日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扎实推进“智慧食药监”工程和食品药品安全放心行动,食用农产品区域性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成。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涨、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下,实体经济企业对扩大生产保持更加谨慎态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等。同时,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隐患防范化解不容放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放缓,近期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下调了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国内看,宏观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企业家的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增强,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持续放缓,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在正确分析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有利因素。国家“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新一轮减税即将展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力度空前,特别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拥有国内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只要我们保持定力,认真贯彻落实,善于抓住机遇,就能攻坚克难,为经济发展不断增添动力。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立足苏州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进出口总额总体稳定;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7%左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6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5%左右;
——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下达任务;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目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安排这些目标,着重把握三个方面原则:一是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创新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六个稳”工作要求,安排适当合理的增长速度,既稳定发展预期,增强社会发展信心,又强化科技创新导向,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力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苏州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三是体现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强化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安排目标既结合实际,也自加压力、积极向上,有利于进一步营造鼓足干劲、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
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基于宏观形势的研判。今年宏观经济更加复杂严峻,中美经贸摩擦影响逐步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二是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6.5%左右的增长,既是符合现阶段特点的合理增速,又体现了不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有利于释放积极信号、增强发展信心。三是基本符合经济增长的潜在支撑。从产业看,工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服务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从需求端看,消费增速继续高于经济增速,投资保持增长,出口有所降低,能够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四是与各方面目标安排相协调。目前的增速目标与全省经济增长目标相协调,与各市、区预期目标相衔接;同时,今明两年保持这一增速,也能保障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但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实现6.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为引导各方面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考虑国家减税效应,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规模上下浮动,总体发展平稳。但同时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增长空间日益趋紧。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规模稳定,我们将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加大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推进工业设备投资和智能改造投资,提高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顺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趋势,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项目投资。按照精准适度的要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着力抓好昆山中科曙光、张家港长城宝马光束汽车、太仓星药港、苏州盛迪亚抗体药物研发生产、轨道交通工程、国际快速物流通道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确保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的228项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00亿元以上。围绕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精心储备和组织实施一批促转型、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新增长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缓解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效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展望2019年,消费需求具备温和增长的条件。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个税改革增加群众获得感,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当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服务消费、信息消费较快增长。但是,消费运行也面临一些困难,汽车和住房两大耐用品消费降温,互联网零售业增速明显放缓。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继续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打造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特色消费载体,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支持新零售、农村电商、平台电商发展。优化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增强重点商圈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
进出口总额总体稳定。作为开放大市,中美贸易摩擦对苏州将造成巨大影响,并可能长期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稳定运行形成多方面的较大压力。但是,我市近年来积极拓展欧盟、日韩和新兴市场,在全球产业链、贸易链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全市外贸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应对和化解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有利于我们战胜困难,保持外贸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外贸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我们将全力以赴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政策支持、精准服务、市场替代促进”工作机制,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深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环节延伸、向总部形态转型。实施出口品牌培育工程,促进自有品牌、自主产权、自主营销外贸企业创新发展。抓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辐射影响,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加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大技术进口。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本土企业“走出去”步伐。
(二)关于创新转型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7%左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安排这些目标,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导向,通过狠抓科技创新关键指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着力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打造高水平的企业创新载体,争创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继续支持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集群,积极培育瞪羚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0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6万家。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政策,认真实施姑苏领军人才计划,面向全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力搭建创新项目与资本对接的平台,拓宽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渠道。继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力争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3万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这两项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指标。实现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附加值。为此,我们将大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认真实施苏州市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实施意见,加快培育新一代显示、高端纺织、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汽车与零部件、软件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等十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继续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工业机器人上岗应用5000台以上,保持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全省领先。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落实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政策和排污机制。创新开展全链高效用地模式,进一步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三)关于民生质量预期目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这一安排体现了聚焦富民导向,贯彻落实了发展为了人民的要求。为此,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推进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富民惠民效应。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农村富民增收载体,保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考虑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价格调控留有余地,安排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这一目标与国家和省调控目标保持一致。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当前经济运行风险挑战增多,相关行业的稳岗压力有所上升。为此,我们将强化分析研判,研究出台稳就业的积极政策,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着力抓好就业创业新政及配套措施的落实,实现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协调联动,培育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公共服务,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四)关于节能减排预期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作为两大约束性指标,每年目标任务均由省分解下达。为此,我们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强化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高能耗项目准入关。实行能耗总量定期公布和预警制度,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全力完成省定能耗“双控”目标。深入实施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年度减煤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落后产能淘汰、电力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整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深化太湖水污染防治、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提高入湖河道水质。狠抓长江大保护,优化沿江产业布局,确保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审计报告反映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加快建设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能力。
三、2019年旧城区改建计划安排
2019年拟实施15个旧城区改建项目,用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具体项目见下表:
单位:万平方米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所属街道
征收面积
1
陆家村
双塔街道
2.10
2
刘家坟、谈埂上
虎丘街道
4.28
3
砻糠桥
虎丘街道
1.47
4
铜勺浜地块
虎丘街道
0.9
5
白洋湾街道农服中心地块
白洋湾街道
1.29
6
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部分
房屋搬迁项目(三管弄、仓街)
平江街道
0.05
7
老镇改造六期
横塘街道
2.72
8
老镇改造六期文化路项目
横塘街道
0.87
9
老镇改造六期鑫苑路项目
横塘街道
1.08
10
胜浦街道振胜路北旧城改造项目
胜浦街道
5.2
11
星塘街东旧城改造项目
斜塘街道
10.3
12
城铁商务区(园区企业总部基地)
旧城改造项目
唯亭街道
22.7
13
苏州工业园区新苏路北旧城改造项目
娄葑街道
0.578
14
娄江北侧旧城改造项目
娄葑街道
18.3
15
车坊老镇旧城改造工程
斜塘街道
3.18
[①] 2018年7月国家调整GDP统计口径,将研发经费计入GDP。我省将近三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均下调了0.05个百分点,2017年由原2.82%调整为2.77%。预计2018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0.05个百分点,按新口径达到2.82%,按老口径为2.87%,达到年初确定的2.9%左右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