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1-01 00:56:20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07 次
过去200多年来,现代化成为西方经验和“西方化”的代名词,西方模式似乎成为唯一可以模仿的样本。然而,自上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期,进而落入了发展陷阱。“西方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的神话已经被其自身实践打破,一些试图复制西方发展道路的国家也纷纷失败。而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一、对现代化价值选择和文明形态进行重构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案,其价值遵循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西方近代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中形成的,蕴含着一种新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是一种指向人类共同未来的现当代思想文化。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话语方式,塑造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引领世界转型发展方向。突出体现在:其一,在现代化的原则上,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方案,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世界观方法论确立的原则,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革命与改革、共建共享等新的话语方式表达其新理论,实现了历史理性、辩证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其二,在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方案,遵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科学预言与构想,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求解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在发展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表达了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人类社会理想发展目标与历史新起点,牢牢占据科学真理与道义信仰的制高点。其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现代化中国方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自然优先”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创立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这与西方现代化中的自然观和行为不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2日在湖北考察时所说的:“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因为地球没有足够资源支撑。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人民生态环境需要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涵盖人类在内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转变,坚持自然优先,以人为本,追求制度秩序良性运转、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生态环境和谐有序的人类生活文明和发展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形态,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升华。
可见,虽然现代化概念缘起于西方,但中国的现代化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而是依据国情进行创新,从价值立场到价值选择再到价值构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明确现代化中国方案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价值立场上的区别,借此反思西方现代化理论缺陷和实践困境,实现对现代化价值理念的重构。
二、在现代化发展方式和制度安排上实现了超越
综观世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准确把握现代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协调的战略,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现代化现实需要的契合,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也因此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现代性价值的内在和谐,既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又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样既能保证发展的动力,又能保证现代化的平稳性。这其中一个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因素,就是很好地厘清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回顾世界现代化历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从理论上来看,西方社会不断陷入经济危机的原因,固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致,但直观存在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割裂或者对立,是不能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关键原因。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以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经济理论,主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以亚当·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旧学者,则主张让市场起主导作用。在这样的争论中,西方政府与市场的两分法形成了。“两分法”导致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不能协同发挥作用,甚至互相掣肘,主张国家和政府只需充当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即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指责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政府调控,并借此诋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认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在实践中才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理论创造,为解决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上一篇:上一篇:上海大学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下一篇:下一篇:「学思平治」顾海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