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1-02 14:31:31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30 次
8月11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论坛暨最受上市公司尊敬投行论坛”在深圳举行。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刘晓丹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刘晓丹表示,券业是高β值的行业,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而市场变化常常是在悄然无息地进行的,2019年的市场变化有可能改写行业的发展态势。
她在演讲中讲到,科创板的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技术变革都将对证券行业带来冲击;“内生+外延”是金融巨头成长的必经之路。内生成长战略需要彻底的改革方能转型,公司战略、组织体系、人才战略这三要素决定谁是最后的变革赢家。
而从外延成长战略看,并购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是优胜劣汰最惨烈的一种方式。不同于上一轮综合治理的并购,纯粹大吃小的同质并购没有意义,很可能是负协同。差异化能力互补的并购有意义,因此更优质证券公司甚至头部企业之间的整合才有意义,但在中国又是很难发生的。
券商中国记者整理出五大要点,以飨读者。
1、科创板会倒逼存量改革,市场化配置力量加强,投行的价值链在重构。
原来依赖牌照的通道价值在消退,如何识别、发现、提升客户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成为投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投行面对三大类客户:企业、零售、机构,投行提供基于牌照的同质化服务居多,标准化的服务陷于红海价格战是必然趋势,而关于企业客户的定价销售、零售客户的财富管理、机构客户的交易服务等核心能力远远不够,整个行业面临转型,而能力不足成为最大掣肘。
2、外资的进入可能会给行业某些领域带来降维打击。
贸易争端会倒逼改革,加速对外开放,当下很多外资行开始拿牌照,外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涌入中国,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开放有着很大的兴趣。同时,监管机构牌照管理放开,内资的牌照申请也可以开始了。外资投行进入中国对狭义的投行发行业务短期冲击不大,但他们整合全球资源以及多年成熟的客户服务理念、风控体系,在FICC、财富管理、交易衍生品以及跨境业务上可能会对行业产生降维打击。鲶鱼进来了,温水煮青蛙、千人一面的行业格局将被打破。
3、技术变革将改变行业生态。
回看过往,证券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刚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证券行业的利润值大约是十年前的不到2倍,ROE也没有很大的提升,这意味着行业整体的服务能力在过去的十年中并没有很大的进步。过去十年股市一直在动荡中,券业在政策的变化中来回折返跑,证券行业的进步相比其他行业“中国速度”是比较慢的,更无法与互联网等行业比。这值得我们反思。
技术变革一直是影响金融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美国,因为监管的一些要求,金融科技的主战场反倒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等,不像中国上半场是由新兴互联网公司主导,而下半场,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携着大量的数据和场景开始入局这场技术变革。技术若成为驱动业务发展的力量,对公司的管理架构、组织体系都要做调整,否则各种数据和场景是割裂的,金融创新事实上就是“死”的,在这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无论是理念认识以及行动做得还远远不够。如果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彻底的转型和改革,未来行业的颠覆者或许并不在行业内。
4、转型时期内生成长依赖“战略、组织体系、人才”三个维度的变革,否则转型只是口号。
任何一个行业,无论是券业或者其他的行业,一般成长策略都是“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战略要有长期性和前瞻性,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定力,一定要考虑未来至少五年,但券商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很少有人能考虑五年的事情,更多的公司在讲战略时,仍然是政策驱动,而不是市场驱动。2012年我接手华泰联合的时候,我说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完成大投行战略的调整和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甚至可以忍受短期的波动。真正的战略一定是市场驱动的,一定是看清本质的,一定是长期的,但问题是,不是市场化产生的券业高管有多少的从容和自信在今天决策的时候可以考虑未来五年?
战略定了,就要排兵布阵,即支撑战略落地的组织体系。一个没有组织变革能力的公司是没有办法面对未来的,互联网巨头组织庞大,但隔两三年就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来调整组织结构。券商组织结构一方面受监管制约,另一方面受国有体制制约,可以挪人不能拆庙。大部分券商的部门全部都是按照传统牌照产品来分的,而不是以客户为导向划分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多年不调整,其实是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的。
上一篇:上一篇: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刘晓丹:“内生+外延” 是金融巨头成长必经之路
下一篇:下一篇:华泰联合江禹:科创板是对券商专业能力、资本实力、服务能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