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毁掉一个人前途的,是定势思维
- 时间:
- 浏览:123
- 来源:期货入门网
真正毁掉一个人前途的,是定势思维
自打30岁起,我发现身边追求“安逸”的朋友越来越多。
尤其几个发小儿聚会时谈到未来规划,彼此难免陷入尴尬。毕竟,多数人除了追溯童年忆苦思甜以外,剩下的仅有那点儿大同小异的相互安慰:
“你看我现在也挺好的,有家有娃、有车有房,虽然工资不高,但起码生活稳定”;
“别看那些人赚得多,都是拿自己命换来的,这叫“有命赚钱没命花”,何苦呢”;
“就是!何必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安安稳稳不挺好,差不多就得了”。
以上对话,你是否似曾相识?
难道这么想就错了吗?当然不是。倘若你真的每天都活得云淡风轻、与世无争,那自然是种高层次的境界。
但怕就怕,明明是你自己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是平凡可贵。
这句话虽然刺耳,但事实确是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了么:
“如果你不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虽然,此话听起来像句鸡汤,但事实上,其背后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依据。
01
为什么年纪越大越渴望“安稳”?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不是个性,而是自己的「心智模式」。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所谓“从小看大”,其实是一种概率学思维,存在部分的合理性。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半适合做幕后,性格外向的人多半适合做幕前。
然而,“从小看大”却又忽略了人性中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这个社会上很多社交达人、演讲高手、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是性格腼腆不善言辞的人。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仍然坚定地以为“从小看大”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呢?
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心智”。
用心理学来解释,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不断秉持着「承诺一致性原则」。
换句话说,当我们心理被植入一种“心智”时,为了维持这个自我认知,便会不断地采取行动来证明这种认知的正确性。
这种心智模式,就好比我们的手机里被预装了一个木马软件,无论你怎么反抗,它的威力只会增强不会衰弱。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系统彻底重装。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才30几岁,就急于过着“一眼看到底”的生活?
因为多数人早早就给自己的大脑里安装了一个“木马”,它深深地刻在基因里,表面上你所给出的答案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可实际上那只不过是来自于你「心智模式」的本能反应。
简单而言,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真心想要安稳,而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过上另一种生活。
02
想要毁掉一个人有多简单?
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叫做“自己想过的生活”。
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发现,如今职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一种叫做“职业倦怠”的怪病。
所谓职业倦怠,其实就是价值感缺失,做起啥事来都觉得没意义,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其实,职业倦怠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长期负面自我认知积累的产物。导致这种怪病的罪魁祸首,就是“贴标签”。
为什么是「贴标签」呢?
举个例子。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被父母和老师说我是个内向的孩子。看到陌生人就缩成一个球,不敢上前打招呼,更不敢当众展示自己。
久而久之,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我天生就是个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于是无论后来遇到任何社交场合,都会主动地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争取不让别人注意到我。
讲到这里,不知你发现没有,「内向」之于我而言,其实就是一种标签。
为了不与自我心智产生冲突,我的行动开始逐渐向其倾斜,慢慢地形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思维定势」。
换个角度说,在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当中,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喜欢用“贴标签”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学生。
比如一个学生每天下课跑去踢球,老师就会说他调皮;一个学生上课总打瞌睡,老师就会说他懒惰;一个学生连续两天忘了穿校服,老师就会说他臭美......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爱踢球的孩子就没有安静的时候吗?打瞌睡的孩子就不是因为昨晚熬夜学习吗?忘了穿校服的孩子说不定真的是因为校服丢了呢。
之所以成年人如此爱给别人“贴标签”,本质上其实不过是为了偷懒。毕竟,一旦某样东西被贴上了标签,就可以方便你轻松地分类处理了。
然而,大人只顾着偷懒,却忘记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你所给别人打上的标签,势必会让对方形成一种难以改变的「心智模式」。
话说回来,上述很多人口中所追求的“安稳”,其本质上也只是一种自己给自己打上的标签。
03
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
理想的决策不是先给结论,再佐证;而是先佐证,再给结论。
换句话说,真正的高手特别善于绕开直觉思维的陷阱,他们唯恐自己受到思维定势的局限,所以在问题面前总会多问几次为什么。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总不顺心,要么被老板批评、要么被同事排挤,这时候难免会陷入“职业倦怠”。
这时候,有的人可能会想,是不是我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工作呢,或者是我压根儿不适合在公司的环境下工作?哎,反正工作也没起色,不如安安稳稳过好小日子,追求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反,一个真正具备思考能力的人会怎么想呢?
在我看来,一个正常人的思考路径起码要经历过以下几点:1)老板为什么总是批评我;2)是不是有哪件事我做的不够好;3)这件事情是不是同样影响了同事对我的误判;4)如果真的是这样,我该如何避免同样的失误呢?
你看,前者的思维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后者的思维方式却是在一片森林里努力地寻找真相。
所以说,倘若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把自己「去标签化」。
正如前面我所提到的,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注定被认为是“不善交际”的人,后来我又是如何克服这一点的呢?
方法很简单,即把“抽象的标签”转化为“具象的情景”。
比如我曾经问过一个认为我性格内向的朋友,“你认为我通常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地有些不善言辞?”,没想到他的回答是,“其实你跟熟悉的人一起时特别能侃侃而谈,但当遇到第一次见的陌生人时就会冷场”。
听完他的这番回答,我终于知道问题所在了:我所谓的内向,其实是在遇到不了解地陌生人时,会不自觉地开启自我防卫机制,害怕个人的私域部分被“过度侵占”。
于是,我逐渐地磨练自己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尽量让自己主动地放下本能防备,后来便再也没听过有人拿「内向」二字来形容我了。
04
凡能成大事者,都是概率高手
思维定势,还常常伴随一个更大的误区,即“盲目认同因果定律”。
有因必有果,这句话并不全面。比如说,”天赋+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吗?
给你乔布斯的天赋、资源、背景、能力,让你在这个时代再走一回,你觉得你能获得乔布斯那般的成就吗?我猜99.9%的回答是否定的。
人到“中年”之所以懈怠,其实是好像看透了世间难以改变的一些“因”,比如成功人士的家境、教育、资源、人脉等等,却忽视了自己主观人为的一些“果”,比如思维模式。
在我看来,因果定律不是必然联系,而是偶然联系。
所谓必然联系,也就是100%的逻辑关联;偶然联系,则是有概率的,且关联概率存在于1~100%之间。
换个角度说,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最关键的不是你所拥有的牛逼装备,而是“运气”!
什么?运气!?看到这里请你不要诧异,我确定我说的就是“运气”。
也许你会有些许疑惑,既然成功靠的是运气,那我还努力个毛线?
别急,正是因为成功靠的是运气,所以我们才更加要运用好「概率思维」,并通过一次次精打细算地赌注,来不断积累自己的“运气”。
举个例子。假如你手里有100万的投资款,必须投给你对面坐着的两个人:一个是一无所有但志向高远的20啷当岁小伙子,一个是有车有房但寻求安稳生活的40岁油腻男,请问你会选择投给谁?
毋庸置疑,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选择前者。
为什么多数人会选择那个身无长物的毛头小子,而不是那个沉稳老辣的中年男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年男子身上具有强烈的「确定性」。
具有「确定性」难道不是件好事吗?怎么放到这里反而不对了呢?
要知道,投资是以概率权换得更高回报的杠杆行为,成功者善于用概率来计算获得回报的大小,哪怕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也会坚持如此思考。
而失败者的思维定势呢?
他们并非不乐于做赌注,而是他们更倾向于寻找确定的事物,换言之,也就是那些直觉范畴内最大概率的“稳定”。
不信你可以试想一下,倘若这100万真的是你辛辛苦苦赚来的所有存款,当你势必要那它做投资的时候,很有可能绝大多数人会跑去投那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了。
毕竟,相对于冒风险的高回报,多数人更倾向于无风险的稳定报酬。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绝对的零风险。
所以,话说回来,什么是“运气”?
按照我的狭义理解:运气其实就是某种概率权,就是你要做出一个选择时综合的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好运气”呢?那就需要我们摒弃思维定势,学会用概率思维去做出每一个重大决策。
简而言之,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先不要急着下判断,而要尽可能地收集有效数据,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再做决策。
好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否是大概率正确的呢?
如果你真的研究过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就会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概率学定论:“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
就像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的那样:“谁说我失败了,我不过是知道了有九千九百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而已。”
事实上,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基于他过往一次次的成功,没有前期多次小小的成功及其它从成功中获得的信心,他们必将失败无疑。
所以,一个人的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周遭亏待了你,先不要急于给自己的人生定性,摘掉别人给你的标签,聚焦一个微小的事情,命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以战胜。
毕竟,安稳=幸福,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毒的逻辑。
本文由期货入门网http://qihuo.169e.com整理发布,学习最实战《赢家期货特训课程》或期货开户,请加微信:17346575381(手机同号); QQ:23949051 把手。免费送全套赢家期货基础课程,加期货实战交流群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