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26 04:58:46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55 次
导语:2018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2017)》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专门开辟了“‘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战略方向”这个专题,着力分析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战略意义,以及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策略举措。
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着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将围绕着以下几个重要领域开展经济建设: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结构平衡。包括继续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和政府全社会参与的质量治理机制;从规模速度型往质量效益型、模仿跟踪型往创新型、GDP导向引领型往可持续制度引领型、传统低端产业往新兴高端产业、粗放型增长往集约型增长转变过程中形成新动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包括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等。
三是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包括编制实施城市群规划、中心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小镇规划等重点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建设,优化经济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等。
四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包括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以实现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等。
“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
1.在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找动力
着眼于挖掘内生增长动力,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布局中孕育核心动力,瞄准当前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提前部署,抢抓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选择国际优质的发展动力输入,形成以内生动力为主,内外联动的动力体系。
2.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中夯基础
以制造业为主战场,做大制造业的体量和质量,要善于利用创新、敢于主动创新,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差异化、绿色化转变。
3.在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中强支撑
把各个生产要素与经济发展协同起来,特别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科技创新、金融、人才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形成分工有序、效用交错的格局,在产业融合中强化产业支撑体系。
4.在内外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中拓空间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打造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区新开放高地,深化我国与相邻国家或沿线国家合作的领域,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合作联盟,在内外空间的拓展中使中国真正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5.在优化市场宏观环境和培育微观主体中激活力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给予企业更大的经营决策自主权,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6.在统筹经济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中谋和谐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和谐。
7.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赢民心
经济发展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让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受尊重的地位。
8.在培育国际经济竞争特色优势中筑地位
立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将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与现代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融合,在传承与开拓中凝聚成中国经济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
“十九大”后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上一篇:上一篇:全球经济“疫”变与人民币“升维竞争”
下一篇:下一篇:GDP负增长 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发展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