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新基建夯实中国高端智造 强化经济韧性
- 时间:
- 浏览:50
- 来源:期货入门网
原标题:新基建夯实中国高端智造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新基建为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智造带来强劲新引擎。无论是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是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新基建都在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强化中国经济的韧性,为科技创新赋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引擎: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再提速
国家发改委日前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部分。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对“中国智造”产生怎样的影响?
通信网络加持 各行业“华丽变身”
随着5G网络建设提速,5G手机将只是未来5G应用中的冰山一角,几乎各行各业都会与5G擦出创新火花。
走进上海虹口区北外滩区域的5G全球创新港,未来感十足的十大5G应用场景和互动设计,让你能够一站式体验5G加持的未来生活。5G救护车、上海洋山深水港5G智能重卡运营场景……有硬核工业应用,也有文体娱乐创新,还有5G应用在城管、垃圾分类、工地建设、安防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走遍展厅,能深切体会到5G正逐渐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角落。
除了展示功能,这一5G全球创新港还承载着5G应用的孵化和研发任务。5G全球创新港展馆运营专员吴雅雯介绍,3层为5G联创中心,华为上海5G VR创新中心和物联网创新联盟即将入驻;4层为“5G+蔚星科技”联创平台,围绕天基互联计划打造“5G+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研发高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产业经济贡献》认为,5G将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使能器。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相比于5G,对很多人来说稍显陌生的工业互联网同样被界定在新基建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何为工业互联网?
“卡奥斯平台的核心是大规模定制模式。”在上海松江G60科创大厦,海尔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施光普给出这样一个简洁的答案。卡奥斯是海尔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持续与用户交互,将硬件体验变为场景体验,将用户由被动的购买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树根互联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邢磊看来,看似复杂的工业互联网其实逻辑非常简单,就是要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对整个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就会实现成本降低、产品品质改善。”
在上海宝山,借助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生产流程,一家名为庙航的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跃升。庙航包装总经理曹晓婷说,现在接到订单时,系统会自动检测是否有安全库存,判断订单能否及时消化,并对订单信息进行核对。“经过改造后,作为一家传统企业我们也增添了转型升级的信心,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年产值翻番,达到1个亿。”
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内制造业经受了一场大考,面对员工返岗难、物流不畅、原材料供应中断等难题,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产物,通过连接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海尔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海琴说:“经过这次疫情,传统行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求在提升,企业会更加深刻认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等趋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对工业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更大的机会。”
云计算区块链 新技术“四两拨千斤”
在上海,数十家科技企业合力托起的江畔“云”,在助力政府精准防控、中小企业抗“疫”和未来智慧城市构建中,提供了已在一线使用的众多方案。化危为机,云计算等有活力和创造力,代表产业转型先进方向的企业率先复苏、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积极布局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进军,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韧劲。
方正证券分析报告认为,此次疫情或将加快企业向线上迁移的进程,强化了企业对云产品的认知以及对云产品的使用习惯,付费意愿也逐步体现。
云计算公司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说,云计算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能,既可以助力更多企业复工,也能在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例如通过安全屋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数据可以安全可信地流通,政务数据就可以开放给各家银行,银行方便又安全地获取企业运营数据,从而给企业发放贷款。
与云计算同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区块链,也正从模型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在供应链管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众多领域,区块链都可以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其应用领域可以总结为:但凡需追溯,皆可区块链。
“一家大的工业生产企业,可能拥有多层次、200多万家供应商,全过程供应链过去也无法渗透。”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研发总监杨光说,在疫情影响下,因复工进度不同,上下游开始出现产业链的紧急调整。过去企业只能靠自己的人际扩散,供应链管理就像靠老司机的经验加上纸质地图导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就像现在的电子地图导航,不仅及时显示新修的道路,甚至连哪里正在堵车都可以看到。
“形象地说,我们区块链技术正在从2G时代走到5G时代。”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伍鸣说,过去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性能比较差,每秒钟只能处理几十笔交易,一笔交易确认时间10分钟以上;而类比来看,淘宝“双11”的峰值是每秒钟超过50万笔,信用卡日常的交易量每秒钟也有几千笔,因此亟待进行基础设施的搭建、技术的更新和夯实。
进入2020年,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区块链的各类政策明显提速。区块链被列入湖南、江西等多地重点建设项目,应用场景包括供应链金融、智能政务等众多领域,项目总投入金额达数十亿元。数字化的社会治理创新和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
算力基础设施 为科技创新赋能
所谓数据中心,是指集中存放大量具备计算、储存、交互信息能力的设备,并为之提供稳定可靠运行环境的场所。各行业的海量大数据在这里储存、运算、传输,实现从数据到智能的飞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数据中心部主任李洁认为,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日,无论上层应用如何创新都离不开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环节,因而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数据中心能够体现新基建的“基建+科技”内涵。
就像“粮仓”一样,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的安全和稳定对各行业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制冷、降耗、安全运行各方面都面临挑战。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网络维护中心临港维护部经理王伟民介绍,数据中心一方面承载业务,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容灾机制。上海移动国际数据中心大楼采用双独立冷源系统、双回路高低配系统、后备油机系统、集成化微模块系统和双备份冷源BA(楼宇自控)系统,为大型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提供高效能和高可靠的动力环境基础资源。这意味着,即使供电或机组出现突发问题,各项后备系统也能提供一定后备时间,进行业务迁移或调整,确保数据安全。
身为新基建,数据中心不仅新在功能,建设过程也与传统基建大不相同。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程部临港办副主任黄浩程说:“传统基建耗费大量钢材、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靠‘人海战术’投入大量劳动力建设;新基建更多的是靠先进设备、技术和智力型劳动的大量投入。比如,过去1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往往需要百来个运维人员,但全新的数据中心都能实现远程智能监测,运维人员只需要二三十人。”
随着AI、5G、区块链等场景化应用不断扩展,数据中心迎来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今年以来,河南、安徽、广州等地均有数据中心项目启动。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IDC机架数量有望增长到326万台。
李洁认为,数据中心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政策能够促进数据中心的发展,完善产业格局,同时也会直接和间接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带动投资,加强各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增长,从而提高我国信息科技实力。
与数据中心同属算力基础设施还有智能计算中心。近日,总投资超1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产业基地落户上海西南门户松江区。据悉,该项目计划用地约236亩,计划建成2.5万个以上7千瓦等效机柜(腾讯R18微模块模式),并形成百家企业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园,预计在年内开工建设。
松江区政协副主席、科委主任赵宏卫表示,该超算中心竣工后有望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的AI超算中心,成为助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将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带来巨大的科技助力和发展机遇。
该超算中心将承担各种大规模AI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并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上海科技影都、正泰启迪智电港、恒大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云计算服务,加快实现“数字产业化”。
此外,腾讯还将在松江落户“科恩”安全实验室,引入百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公司,逐步构建起智能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形成“超算生态”,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
(记者何曦悦、杨有宗、滕佳妮、周琳、孙青、龚雯上海报道)
新能源:构建智能化供能体系
□记者 王辰阳 王默玲 上海报道
“地锁已降下,请在两分钟内停车。”当车主将车辆开到充电桩泊位,可自动识别绿色车牌的系统就会发出提示音并降下地锁,专供新能源车停放。车主给车辆插上充电枪,手机扫描充电桩的二维码,直流充电桩可为车辆快速充电。充电完成后,车主可在手机上电子支付费用。这就是上海嘉定汽车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平台“联联充电”合作打造的标准充电示范站,有效解决了充电设施老旧难用、油车占用充电位、支付方式不统一等行业痛点问题。
联联充电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将服务车主、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为他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努力让车辆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收集数据帮助政府监测、规划,服务企业提升充电桩使用率,实现充电桩建设、运营、反馈的全周期管理闭环。
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王智强说:“今后5年,上海还将在充电桩建设方面投入约100亿元,基本上每年可支撑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增量,拉动内需增长。在我看来,充电桩是智慧能源和智能交通的枢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服务。”
与充电桩同属于融合基础设施的还有特高压。充裕、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城市保障。用电力工作者的话来说:“想要电网坚强又智慧,就必须让电力系统具备硬实的‘骨骼肌肉’与敏感的‘神经网络’。”而特高压就是这“骨骼肌肉”中的重要成员。
“特高压直流就像点对点的高速公路,四川向家坝的水电通过直流线路一路送到上海,中间没有进出口,好处就是输送距离远、输送量大、损耗小。”国网上海电力的工作人员说。
为什么要发展特高压?上海近十年的全社会用电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面对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等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上海未来对于电力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对于长三角的城市群来说,电力工作人员的一个比喻很形象,如果每个城市的电网就像是一只盛满水的碗,遇到电力故障的小石子投入时,很可能水会从碗里溅出来,但是特高压交流网让大家汇成了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小石子投入后,“可能只会有一些涟漪与波动,但很快就会归于平静。”
2019年上海的用电数据也显示,特高压送入的电量已经占到上海全社会用电量的21.8%,特高压就像是特大城市能源输入的坚强骨骼,将会为城市新发展带来更多的能源补给。与特高压一起,这两年,“神经网络”构成的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成为了电网的重点之一。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附近的一座变电站内,深蓝色的主控大屏上不同颜色的数据正实时闪动刷新。据国网上海电力的工作人员介绍,进博会保电核心区内主要电站、线路、保电对象、保电资源等关键信息和数据均能以可视化、场景化的方式呈现。而支撑这样一套指挥系统高效运转的,正是泛在分布于西虹桥商务区的一张电力物联网。
据了解,通过区域电网内分布的数量庞大的低压智能感知传感器、智能配变终端、设备状态监测终端等“神经末梢”,电网运行的数据可以实时被采集掌握,继而帮助保电指挥系统这个“神经中枢”即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和用电情况,从而有效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能源革命,风电、光电、水电等新能源等占比越来越高。但同时,新能源消纳过程中存在时空不定、瞬时峰谷波动大等因素,为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电网在功能形态上向智慧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演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阮前途表示,在能源需求侧,电力柔性需求显著提升,电网企业需要通过更加灵活的服务来实现供给和需求平衡。在能源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构建智能化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新场景: 智能工厂让制造业 “智”胜未来
□记者 程思琪 上海报道
从库区到加工区,几乎看不见人的工厂内一切井然有序,灯光幽暗的车间里只能听到巨型设备的加工轰鸣声。这里正是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一座可以24小时运作的“智能工厂”。随着新基建不断投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智能工厂已成为越来越多现代制造业的未来趋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如何保证人员安全同时又快速高效复产复工成为制造业复苏亟须思考的重点。而对智能工厂来说,这些难题却迎刃而解。
从今年春节至今,宝钢股份的生产线从未按下过“暂停键”。无人化行车让钢卷调运更安全、更高效,每条产线只需个别工人就可完成流动检视,操作人员和工程师即使在同一个车间,也可以实现“不碰面生产”。
作为上海市打造“在线新经济”的12大重点领域之一,智能工厂一直是宝钢股份智慧制造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2014年,宝钢股份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宝钢股份智慧制造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邹玉贤说,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产能过剩,存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巨大挑战,而智能工厂则代表着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车间智能化升级后,吨钢能耗、综合污染物吨钢、加工成本等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下降,劳动效率更是提升了30%。”
不仅是钢铁行业,智能工厂在其他制造行业同样具有优势。空调压缩机制造商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产业自动化数字化转型之路。
“自2007年导入第一台六轴FANUC机器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先后建成钣金智能工厂和装配智能工厂,向降本、提质、增效大幅迈进。”海立集团总经理郑建东介绍。
“智能工厂不仅是自动化、少人化,它同时也是数字化、智慧化的体现。”郑建东说,“工业互联网的搭建让每一件产品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可追溯,生产过程数据与产品数据采集串叠后上传云端,数据流可为千里之外顾客和供应商所共享。这里更是人工智能的舞台,机器视觉自动质量检测,与无人小车物流运输紧密协作,在直径不到一根头发丝70分之一的材料上精加工,这是生产线上机器人每天24小时的常态。”
随着智能工厂的建设,以往的车间工人身份也发生了转变。通过新技能培训,部分车间工人升级为机器人的管理者和操作者,确保工厂内数百台机器人时刻处于最优状态。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将为制造业带来无限可能。目前,上海市在智能制造应用方面已初步建成1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80个市级智能工厂。上海正不断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抢占全球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制高点。
从目前来看,智能工厂还处于早期阶段,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成熟,智能工厂必将出现在更多生产制造领域,为更多行业带来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以“智”胜未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