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24 17:02:43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07 次
面对疫情,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如何应对?
2020-02-18 13:59 来源:科技智囊杂志
原标题:面对疫情,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如何应对?
目前最困难的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这背后又牵扯巨大的就业问题,面对开工受限、市场下行,但还要支付员工薪水、房租水电等问题,资金极度紧张,缓交税收、就业补贴这些帮扶毕竟有限,面对资金压力,宏观政策如何取向?直接采取降准甚至降息等宽松政策,实际上基于目前的金融体系和结构性特征,很难直接、快速惠及小微、民营企业,并且还可能造成金融资产泡沫和物价通胀,何况现在CPI已经破5了,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其实很小。
较为可行的政策,是精准对标中小企业,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直接优惠贷款的力度,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性支出,直接发放财政补贴。在货币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发行疫情特殊债不失为一种选择。
清研智库的研究指出,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各地纷纷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的举措,但是,总体上来,这些政策以“缓”为主,真正能够切实减轻负担的举措不多。为此,建议政府应认真研究中长期的政策,在抗疫期间出台减少行政审批、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等具有高含金量的政策。扩大财政支出,适当提高“赤字”,发挥财政的逆周期效果。重点疏导金融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传导机制,避免以“抗疫”为理由,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大水漫灌”的后果。传统上被认为敏感的审批政策,探索放开或下放审批如网络视听牌照的审批等。
著名财经分析人士管涛指出,自疫情应对正式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包括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民生保障和疫情防控等几大方面。这些政策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促成了重新开市后国内股市汇市的迅速企稳。但这些政策,要么是直接针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行业和企业,与其他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关系不大;要么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却不能改变企业因停工停产造成损失的客观事实,更是对没有银行贷款、没有营业收入的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帮助不大。当前,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不排除疫情冲击引发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为此,我们应将困难估计得更足些、措施准备得更多些,特别是对坏的情形要提前有所准备。要在密切跟踪疫情发展、动态评估疫情影响的同时,不断充实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财政、货币及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适时加大经济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无营业收入、有刚性支出、无银行贷款的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方案。
《中国企业家》的分析指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发挥关键作用,而因缺乏周转资金而产生大面积裁员甚至倒闭潮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应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受灾不同的小微企业采取不同措施,精准扶持,切忌大水漫灌——不仅低效且会加大当前经济扭曲。鉴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工作重心和大型企业的相对优势,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主要借力于数字金融,发挥其在线服务优势和数据优势,快速精准地为其输血,降低首次申请纾困贷款的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门槛,最大限度服务这些企业。同时,应在疫情持续的情况下提升平台基础设施,改善中小微企业线上营商环境,并全面升级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和在线服务能力。
展开全文
李迅雷分析建议,“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根据疫情采取新举措,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适当调整。当下最大的期望还是在财政政策上,货币政策应会继续稳健偏宽松,而降息周期接下来仍会继续。以财政政策为例,应更加积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支出。横向比较看,日本财政赤字率7%左右,美国4%左右,中国到3%,并非不可接受。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其中包含30条政策举措(简称“金融30条”)。“金融30条”里对于流动性的支持、贴息、税收等各方面的措施对企业的帮助是实打实的,这些措施的效果会逐步体现出来。“金融30条”主要着力于解决密切短期的紧迫问题,从长期来看,依旧要回归到如何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如何减轻企业负担的问题上。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的关系是关键,要做到更加结构化、更加优化、更加合理。
上一篇:上一篇: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获得财政补贴的公告
下一篇:下一篇:中国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