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6-04 21:43:00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63 次
全球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政府的财政政策时下处于角力和胶着状态。随着全球疫情蔓延的变化和社会隔离对经济恢复的影响,政策方向将如何演变?
再过两周,美联储即将召开6月的议息会议。在4月会议上,北京时间4月30日,美联储并公布利率决议及政策声明——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水平在0%-0.25%不变,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维持在0.1%不变。美国能否跳出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虹吸"怪圈,全球都在拭目以待。我们来关注真融宝吴雅楠博士对全球的超低利率的走向与趋势分析:
图片来源:英为财情
美联储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已经明显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欧洲和日本在负利率环境中,经济依然一蹶不振,而美国在零利率与负利率之间开始摇摆,能否抵制住滑向负利率的"虹吸"怪圈?
市场预测美联储未来利息走向的美联储12月的利率期货过去一周,市场预测已经有10%的概率会在12月滑向负利率。市场的预测当然会动态变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无限量量化宽松的举措是否会避免滑向负利率呢?
图片来源:英为财情
长期停滞还是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的,低均衡利率最终增加了经济掉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即名义利率受零利率下限所钳制的问题,这使得决策者无法下调利率至需要的水平已让经济重回其潜在增长水平。
图片来源:费希尔
那么是否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灵?
"长期停滞"一词并非萨默斯首创。早在"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学家汉森(Alvin Hansen)在讨论"大萧条"后经济如何复苏时就首次提出了"长期停滞"一词。在一篇名为"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速放缓"的演讲中,"长期停滞"被汉森视为一种长期的历史性趋势,背后的机制主要是人口增速放缓引起投资下滑。汉森认为,如果没有额外的刺激政策,当时的美国经济很难凭借自身力量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在汉森演讲之后,"长期停滞"假说并未引起很大反响,主要是因为二战后的"婴儿潮"使得他所预期的人口增速放缓并未发生。战后投资、消费需求反弹强劲,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一段"黄金年代",汉森当时的假设、结论都没有得到历史的支持,"长期停滞"假说也随之归为沉寂。
在这个假说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实际利率",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均衡实际利率"或"自然利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了漫长的衰退期,萨默斯于是重提"长期停滞"一词。不同于汉森当时的冷遇,此次"长期停滞"这一提法刚一问世就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萨默斯给出了六组可能的因素:
(1) 人口和技术进步增速放缓;
(2) 资本品价格下降;
(3) 收入分配恶化;
(4) 金融危机后导致投资风险偏好和期限溢价变化;
(5) 安全资产的需求上升;
(6) 反通胀(disinflation)因素:在通缩压力背景下,为了保持一定的税后真实利率,税前真实利率会比通胀时期低。
在"长期停滞"假说中,经济低增长的症结在于需求不足,因此萨默斯等人给出的"药方"自然也是从需求面入手,他们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和出口,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税收制度、减少外贸管制等。
正因如此,即使日本和欧洲推行零利率政策,没有改变需求严重匮乏的局面,产出缺口始终为负,经济难以实现复苏。而欧洲与日本央行不得不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相继推行负利率政策,似乎印证了长期停滞理论的判断。
长期停滞还是债务超级周期?
长期停滞理论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质疑。质疑聚焦于三方面:一是长期停滞的关键前提是均衡实际利率为负,但均衡实际利率能否长期为负值得商榷。二是长期停滞理论认为零利率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会显著下降。三是长期停滞理论忽视了出口与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要实现复苏只能依靠以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雷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和罗格夫(Kenneth S. Rogoff)等人则提出了"债务超级周期(debt super-cycle)"理论。
其一,如何看待高债务和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其二,如何解释当前的低利率现象。
其三,如何看待"去杠杆"过程。
长期停滞还是全球储蓄过剩?
上一篇:上一篇:央行解读:两项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直达实体经济 不是QE
下一篇:下一篇: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要银行“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