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23 06:24:14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84 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出口贸易概况
中国自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出口贸易规模迅速增长,从 2001 年的 0.27万亿美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2.48 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4%。
从趋势上看,2009 年中国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大幅下滑,2010 年重新回归正常轨迹;2012 年出口增长率降至 10%以下,贸易增速开始放缓;2015 年,由于外需低迷,国际经济总体复苏乏力,中国出口规模再次出现负增长;2017 年,全球经济开始回暖,增速由负转正,并于 2018 年回升至 9.9%。
从结构上看,
21 世纪前八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均超过 50%,处于优势地位;直到2011 年,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出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且占比逐年增长,标志着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其他贸易出口占比近几年也在 10%以上,说明贸易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与整体出口贸易变化趋势一致,近十年稳定在 30%的水平,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遵循理论模型提供假设、实证数据进行验证的研究思路。具体而言,首先对过往文献进行梳理,选取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通过比较静态分析等方法导出模型中蕴含的假设;接着对理论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具有实证可操作性的回归方程;然后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出口数据,对假设进行逐一检验;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思路具体如图 1-5 所示。
本文从省级层面探究区域金融发展对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相关研究的理论模型、影响路径、衡量指标与实证结果,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中国各省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框架。
第二,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理论部分,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贸易模型中引入金融特征,并将其中的设定拓展到省级出口层面,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提出主要假设;实证部分,利用理论模型推导出的回归方程对分省分行业的多维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设计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定性部分,本文整合了金融发展影响出口贸易的机制,以散点图的方式呈现出口指标与金融发展、产业特征的关系,通过线性拟合判断作用方向;定量部分,基于理论模型给出的回归方程,在控制了年份、省份、产业、目的国等层面的固定效应之后,利用多维度的出口数据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做更加具体、细致的考察。
...........................
2 文献回顾
2.1 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2.1.1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包含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活动的总量,而且涉及金融体系的效率和金融对于整个实体经济的贡献程度。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功能理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金融结构理论由 Goldsmith(1969)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是学术界公认的金融发展方面的早期系统性研究。他将金融系统整合成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个要素,并认为金融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
金融深化理论由 McKinnon(197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干预,金融市场自发机制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进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金融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这也是 Sha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金融深化理论强调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的重要性,推崇对金融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尤其是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
金融功能理论由 Merton & Bodie(1995)提出,他们认为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迅速反应,而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程度的变化;相比之下,金融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不同国家的金融功能具有高度相似性,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Levine(1997)进一步提出金融服务观,并对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
............................
上一篇:上一篇:茶叶的市场分析,茶叶市场现状分析,中国茶叶市场分析
下一篇:下一篇:2015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