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5-08 23:15:55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84 次
2020年4月22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顺利召开,主题为“应对疫情冲击与要素市场改革”,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曹远征出席会议并发言。
关于要素市场化的三点意见
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讨论要素市场化的问题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疫后重建和中国未来发展问题,我简单谈三点意见。
第一,要素市场化在抗疫中间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
中国去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社会,如果今年精准扶贫能够实现的话就基本消灭绝对贫困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进入类似八十年代后日本的所谓1亿总中流的状态,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需求就开始发生变化。以服务品消费为主的富足性消费开始取代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性消费,其中住房、汽车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标准配置。我们算了下,中国大概年均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是3100万户,按户均三口人计算,大约是一亿人口,人均3万多美元。如果按人均收入2万美元来统计的话,则目前已有将近3亿人口达到这一水平,这个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美国了。在我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与中国居民收入的变化高度相关。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不仅研发在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物流配送、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开始成为企业生存与竞争之道,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引领产业变迁。
由上,无论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观察,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开始成为主导产业了。这两个特点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要素市场化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及改革方式就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回顾过去40年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基本完成了商品市场化进程,大约97%的商品已经是市场定价。但是在要素市场改革方面,正如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的,第一范围有限,第二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第三价格传导机制尚不顺畅。这三点反映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化虽然已经进行相当长的时间,但深化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与工业化相关的生产要素上,土地、劳动力、资本仍处于半市场化状态,都有“双轨并存”的现象,而在土地上变现更为明显。二是未来以服务业为代表新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如技术、数据等市场化刚开始进行,有的甚至还未破题,这些要素市场化的供给因涉及到未来的发展,亟待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在抗疫中,明确要素市场化的方向,并切实推动改革深化,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了。由于抗疫过程中借助行政手段比较多,人们担心一旦这些手段固化并体制化,全球会出现去市场化的趋势,对中国来讲更是如此。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其中政府的行政管控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说要防疫常态化,是不是意味着行政管控常态化?换言之,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是不是在疫后能够得到重视,要素市场化能不能得到顺利的推进,就变成了关键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的抗疫过程中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争论多起来了,认识也有出现了模糊。现在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早在八十年代就强调要“义无反顾,推动改革进入不可逆转状态”。现在改革40年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形成,但是疫情冲击表示,它还是脆弱的,逆转不是没可能的。因此,凝聚共识十分重要。中央文件在这个时候颁布,十分及时。
第二,要素市场化的推进方式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下一步关键是改革行动。
特别是要素市场化方面做新的改革行动就变得非常重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其中后三十年分二步走。第一步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或后工业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依然有发展的潜力。中国的城市化率依然不高,去年仅为61%,而61%中间将近20%多的人口还是半城市化人口,是农民工。在抗疫的过程中,大家说消费下降的很多,其实不如说是收入预期不好。过去三个月,居民收入下降幅度远远低于消费下降幅度,致使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8.07万亿,同比多增加了1.76万亿。而在增加额,住户储蓄存款占比达80%。换言之,不是当下的收入不够,而是担心未来收入的不能稳定增长,从而不敢多花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稳定增长预期十分重要,为此要加快改革。
上一篇:上一篇:更多来自中央银行的经济刺激措施、美国失业人数增幅下降、沙特提高油价
下一篇:下一篇:竞争激烈的室内定位市场,中科劲点如何突破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