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30 12:28:38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53 次
摘 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再停留在资本主义观念层面对绝对精神的“外在”批判,转而深入到“市民社会”对“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进行“内在”批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出发,有机地将劳动与工资、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一步一步地将隐藏在背后的物化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价值颠倒的虚幻面纱揭开。他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下的工资实质的不平等不自由、货币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面貌,戳穿了资产阶级满口胡说“公道、正义、民主、平等、和谐”等虚伪的空话,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而促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危机。
关键词:《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工资;货币;资本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SQ2019-MY05)
作者简介:胡芳,女,湖北天门人,法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立论根本。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进行内在性批判。相比较青年黑格尔派对绝对精神的外在批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找到了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伪性的内核——市民社会批判。“物质利益的难题”让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宗教批判、道德批判、法的批判、哲学批判等观念层面的“外在”的理性批判,而是深入到市民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物的依赖关系”的观念进行“内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谓“外在”批判,是因为“批判的根据外在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1]。而“内在批判”是相对于“外在批判”而言的,它的批判根据与立足点都内在于产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过程。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是笼罩在资本主义全面统治的合法性面纱之下,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生产过程的观念体系,是支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不平等剥削的思想合法性内核。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做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3],并与旧有的生产关系所割裂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有机地将工资、货币、资本联系起来,“从遭逢现实问题到指明社会变革地根本出路地循环”,“推导逻辑矛盾和‘追根溯源’式批判”[4],由浅入深地透视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面貌,证明了现代资本家并不比剥削奴隶的奴隶主或剥削徭役劳动的封建主高尚多少,他们也是靠占有无数无产阶级的无酬劳动而发财致富的,戳穿了资产阶级满口胡说“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5]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成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虚假性的着力点,直插资本主义的心脏。
一、揭开工资不平等的合法性面纱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以无产阶级为阶级支撑的,揭开资产阶级所谓“等价交换”的合法性面纱。“平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而体现“等价交换”精神的工资平等是支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合法性的坚实观念。“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是由相互对立的而又彼此进行交换的工人和资本家、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的困难在于,说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实质上的非等价交换究竟是怎样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6]因此,揭示劳资之间的非等价交换关系是如何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等价交换”中实现的?这是马克思揭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平等”虚伪性面纱的关键性内容。从劳资关系的物质载体——“工资”入手,成为解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面纱的关键钥匙。
作为工人与资本家直接关系的物质载体,工资是资本主义矛盾调和的关键。它一方面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工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关系的纽带,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的永恒性的信念,统治阶级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植和灌输。”[7]在资本主义那里,工资被看作是“报酬的固定形式”,而这种报酬的合法性确立是依托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之中的。从人的现实需要与人类发展的经验来看,交换是理所应当的。个人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所想获得的现实需求(如衣、食、住、行),都必须和其他社会部门进行交换,“劳动得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工资则是交换的凭证和媒介。从法律上看,公平的交易是合理合法的,法律保护财产私有和平等交易。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巴师夏[8]通过“工资论”来调和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劳资关系,以此化解经济危机,鼓吹阶级矛盾调和论,试图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描绘成是“永恒的”“和谐的”。马克思一向密切关注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关注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与思想动态,他对巴师夏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掀开了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资的合法性面纱。
(一)揭示人们对稳定生活的渴望与雇佣劳动对工资固定论的否定之间的矛盾性
上一篇:上一篇:牛刀:中国经济危机爆发不会超过年底
下一篇:下一篇:数字经济赋能贵州 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