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21 00:29:58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82 次
文丨张鹏龙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译自|Zhang, Penglong.2020. “Home-Biased Gravity: The Role of Migrant Tast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129, May, 104863.
01研究问题
国际移民促进其来源国和接收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但现有理论大多假设代表性消费者,而主要研究贸易成本的变化。那么,在移民具有母国偏好的情况下,国际移民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如何识别各族裔的母国偏好程度?
02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还远未是平的。大量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流量太小,无法用可观察到的贸易成本来解释,即著名的“边界效应之谜”(国际经济学的六大谜题之一)。其最重要的理论解释是贸易理论结构引力模型提出的多边阻力(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3)。然而,即使在控制了多边阻力之后,国际贸易中仍然存在一个很高的边界壁垒,是关税和运输成本无法解释的。
大量的微观经验研究表明,消费者有母国偏好,而且会在移民过程中携带这种偏好,因此,移民更倾向于购买母国的产品。然而,传统贸易理论在宏观研究中往往采用代表性消费者假设,忽视了这种移民偏好的异质性影响。原因在于,尽管学者们意识到母国偏好是“边界效应”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在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中无法对贸易成本和消费偏好进行有效分离。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忽视偏好异质性的作用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潜在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高估,和贸易福利所得的误判。
03 研究设计与发现
该文于2020年正式发表在《World Development》上。文章了构建带有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的贸易模型——母国偏好引力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探索了移民母国偏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模型方面,该文用母国偏好代替传统贸易引力理论中代表性消费者的假设,构建带有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的结构引力模型。在给定收入与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所有消费者都会对其母国生产的产品有倾向性偏好,无论其移民至任何国家(该假设基于心理学和营养学中的“习惯形成”理论)。因此,在每一个市场中消费者都是异质性的。加总各族裔移民的购买之后得到的母国偏好引力模型可以将双边贸易分解为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常住人口的族裔构成、双边贸易成本、和人均收入。其中,人口的族裔构成是传统贸易引力理论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母国偏好,给定族裔移民的人口占比越高,其来源国与接收国的双边贸易占比越大。
在实证研究方面,该文首先使用40个国家的产品贸易和跨国移民的数据对模型部分得到的母国偏好引力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大多数族裔的移民份额显著增加了其来源国和接收国的贸易份额。平均而言,各族裔移民的母国偏好程度为0.35,即当价格和收入等其他因素相同时,消费者支出的35%用于购买母国生产的产品,65%用于购买其他所有国家的产品。母国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日本人,中国人,巴西人和美国人,而程度最低的是卢森堡人,马耳他人,比利时人和荷兰人。另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母国偏好程度显著高于工业品,工业品中汽车的母国偏好最强,电子产品最弱。总体而言,国际贸易中,大约一半的“边界效应”可以由贸易成本解释,而另一半由母国偏好解释,只有很少的部分由收入解释。反事实实验的结果表明,移民禁令和自由移民,都将深刻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图:pixabay.com此外,该文还进行了多项稳健性检验。例如讨论了在移民偏好发生本地同化的情况下,移民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使用自然灾害构造国际移民的工具变量,来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移民流入和流出的不同,验证移民影响贸易的贸易成本渠道。
04 研究贡献与局限
该研究的贡献在于:首次构建了一个以消费者本土偏好为微观基础的结构引力理论模型,弥补了文献中以代表性消费者为假设的传统贸易理论模型关于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研究的不足。当流动人口存在本土偏好时,地区间双边贸易流量可以通过结构引力方程被分解成三个部分,即人口结构、贸易成本、和收入效应。此外,基于国际移民和国际贸易数据,通过构建工具变量的方法,得出流动人口可以从携带偏好进而增加需求、和培养网络进而降低贸易成本两个途径,显著促进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最后,该论文提出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未来人口迁移变化对地区间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总而言之,该论文为分析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地区间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该研究尚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文章结尾指出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拓展:第一,母国偏好引力模型假设移民是外生的,如果能将移民内生化,模型将会对移民与贸易的关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对贸易政策和移民政策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第二,移民的教育、性别、年龄、代际、宗教等详细信息可以进一步细化母国偏好的成因及影响。
Abstract: Immigrants tend to buy products from their home countries. As a result, the more immigrants of a given ethnicity a country has, the more it will tend to import from those immigrants’ countries of origin. This effect of migrant heterogeneity is ignored by the standard gravity literature that assumes homogeneous preferences among resident consumers. This paper embeds that observed regularity into a structural gravity model. Gravity derived from the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generates bilateral trade shares with three distinct components: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bilateral trade cost, and per capita income. U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data among 40 countrie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home bias of each ethnic group in tas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umers’ tastes for products from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deviate from unbiased levels by 35 percent on average. Ethnic taste bias is found to explain half of the trade bias. Counterfactuals suggest that anti-immigration policy significantly impedes trade with immigrants’ countries of origin.
Keywords: Home bias, Taste bias, Migration, World, China
上一篇:上一篇:湖北仁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出口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货物被处罚
下一篇:下一篇: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速 税收大数据“数”中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