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21 04:45:45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143 次
汉语拼音
Bi ma zi
丹日哈,阿拉格一巴豆,额然达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叶粗糙,果实形似巴豆,种子状如无头蜣螂。”《无误蒙药鉴》在该条下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蓖麻子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丹日哈即阿拉格-麻吉(蓖麻子)。
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灌木,高2~3m。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20~4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1/2以下,7~9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同株,无花瓣;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出苗至成熟积温2000~3500℃,种子发芽温度不低于10℃,生长温度超过35℃则生长受阻,幼苗遇春寒一8~1℃时或遇秋寒-2~-3℃受冻害。苗期土壤含水量12%~14%,花果期土壤含水量15%~20%。出苗至果实成熟需85~115d。耐干旱,耐盐碱及弱酸土壤。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选粒大、饱满、充分成熟的种子用45~50℃温水浸种24h左右捞出,摊置于20℃的室内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北方4月中旬,南方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各65cm~100cm开穴,每穴播4~5粒,覆土,稍加镇压,浇水。
田间管理 出苗后,苗高12~15cm时要间苗、补苗,苗高25cm时定苗,每穴留壮苗2~3株,并结合松土除草、培土,施人畜粪肥,6~7月再施1次,适当增施磷、钾肥。有6片真叶时,摘去主茎顶芽,促使侧枝生长。整枝修剪,控制植株生长,剥芽保花,去掉未成花序的腋芽,7月剪去营养枝,促秋籽成熟。对多年生蓖麻,可砍伐更新,离地面30cm左右,将主干或一级枝锯伐,保留3~4个侧芽,培育新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为害植株根部,使之发黑呈水渍状腐烂,植株枯萎,可喷撒石灰或70%五氯硝基苯粉剂,并及时开沟排除积水。虫害有红蜘蛛,为害嫩梢,可喷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烟草石灰水防治。另有叶蝉、地老虎、棉铃虫、刺蛾、蓖麻夜蛾为害。
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性状鉴别 种子呈广卵形或椭圆形,稍扁,长0.8~1.8cm,宽0.5~1.1cm。种皮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表面平滑而有光泽,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瑞灰白色或浅棕色,有突起的种阜,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由种阜延伸至合点,合点微隆起。种皮硬而脆,较薄,种仁白色,外胚乳菲薄膜质,内胚乳厚,富油性,子叶2枚菲薄,叶脉明显。无臭,味微苦、辛。
以粒大、饱满、花纹明显、不泛油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细胞1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1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有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带种皮)粉末约0.5g,加50%乙醇5m1,冷浸2h,滤过。取滤液蒸至约0.5m1,用毛细管滴于滤纸上,喷以茚三酮试液,烘至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水溶液(PH2)10m1,沸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5m1,分为3份,分别干小试管中滴加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碘碘化钾液各2滴,可分别产生橘红、棕、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本品种子含脂肪油(oil)64%~71%,蛋白质18%~26%,蓖麻毒蛋白(ricin),蓖麻碱(ricinin)。尚含脂肪酶及其他酶等。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三蓖麻油酸甘油酯(ricinolein),三油酸甘油酯(olein),三硬脂酸甘油酯(stearin),硬脂酸二蓖麻油酸甘油酯(stearoeirinolein)及少量异蓖麻油酸(isoricinoleic acid)。此外,尚含微量的细胞色素丙(cytochrome C)。蓖麻毒素存在于榨去脂肪的残渣中,可分为蓖麻毒蛋白D、E、T,酸性蓖麻毒蛋白和碱性蓖麻毒蛋白。尚含凝集素(agglu-tinin)[1~3]。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考证
中药材基原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药材鉴别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上一篇:上一篇:蓖麻子简介
下一篇:下一篇:蓖麻子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