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4-26 22:21:00 作者:期货资讯 浏览:64 次
[摘要]过去十年,发达国家有相当大部分财富是通过以下路径创造的:央行大规模发放货币,(央行发放货币并不是简单发给大众,而是通过购买国债的形式),央行购买本国国债,压低整个经济体利率水平,利率债价格上涨。
作者 | 张雨娜
编辑 | 袁畅
“我们认为今年最可预期的就是基建。如果纯粹从资金角度来讲,问题不大。但是,不太确定的就是疫情,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预判。”
“真正的大的风险不在中国,而是发达国家的债务崩盘与对发达国家的央行挤兑。”
“现在大家最恐惧的,有两个板块,第一个是房地产板块,第二个是原材料板块(或能源板块)。这些板块的估值其实非常低。长期投资上,这些板块是值得配置的。”
“当下,主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调仓的频率也要远远高于过去。发达国家的投资收益大不如前,相对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潜在投资机会。”
日前,深圳凯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高滨,在一场路演中提出这些观点。
以下为高滨最新路演全文(部分内容有删减):
央行不是万能的
过去十年,发达国家自己的感觉特别好,特别是美国。而且,我们站在中国也感觉美国的投资者受益特别多。
相反,过去这些年在中国投资比较难受。其实,这跟过去全球央行层面的货币超发,央行印钱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先区别一下虚幻财富与真实财富。
我们把央行催生的财富叫做“伪财富”,它是无法持续的。实体经济正常创造财富的路径,应该是央行的货币投放,然后通过银行与非银的金融体系进入实体,实体再进行实际的投资,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我们对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贴现——这个是我们真实创造的社会财富。
相对于这种真实财富,另外一种财富的创造就是“印钱”。即央行直接印钱分给所有人,从纸面上看财富好像是多了,但是所有人都会一眼看出来这是个“骗局”。我们不可能通过央行简单的印钱分给所有人,我们就富裕了。这种路径过去大家是很少走的,但近年可以看到,有些发达国家有往这个方向走的倾向。
过去十年,发达国家有相当大部分财富是通过以下路径创造的:央行大规模发放货币,(央行发放货币并不是简单发给大众,而是通过购买国债的形式),央行购买本国国债,压低整个经济体利率水平,利率债价格上涨。
我们知道,所有发达国家的利率债券的存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投资的债券利率下跌,利率债券价格上涨,那么我们投资利率债的基金就会升值。但是,很多投资者是不会问基金经理,他究竟是投了什么,投资者大部分只是看到,自己投资的利率债基金升值了。
这过程,其实有三种路径:
第一,在利率下降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定的金融影响: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所有的利率都是低于它们的通胀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更便宜的资金,企业拿到更便宜的资金后,他们就去回购自己的股票。
如果企业回购自己的股票,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这对管理层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绝大部分管理层有期权激励或者他们的收入与公司股价挂钩。
第二,股票价格的上涨,同时也会拉动我们投资的股票基金回报的上升。所以,在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回报是增加的。
第三条路径,在2007年、2008年以前,这种金融套利很多是在银行层面上进行的,比如说银行会低成本融资,然后去投资次债。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监管变得更严格了,使得了银行层面的信用套利变少了。但是,很多企业开始做信用套利。
比如据媒体2017年的报道,苹果公司,它本身融资成本很低,苹果公司下面有个管理三千多亿美元的基金,会买一些比较高收益的利率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投资者压缩了信用利差,也使得信用债的价格在上升。
所以过去十年,我们看到的是,利率下降利率债价格上升;企业回购,股票价格上升;信用利差压缩,信用债价格上升。主要投资品类价格都在上升,我们从纸面上好像看到了更多的财富,但这个财富纯粹就是金融账面中的财富。它的核心是由于央行大幅印发货币所带来的财富。
比如,美国财富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形财富如房地产耐用消费品。近年,有形财富里中房地产占比是越来越高了,但有形财富在美国家庭总资产大约在40万亿美元的水平,这已经远远超出2008年的水平。增长更多的其实是金融财富,这是无形财富。
2009年,美国家庭的净资产是60万亿美元,而到今年股票大跌之前的时间点,已经是118万亿美元,即美国家庭的净资产接近翻倍。
上一篇:上一篇:2月约旦贸易赤字12.15亿约第,下降12%
下一篇:下一篇:钮文新:货币政策不要走进误区,全球央行不拘一格值得关注